小說的五十堂課

推薦指數:★★★★

初接觸到《小說的五十堂課》是在2006年,我剛開始寫小說不久,還是個菜鳥。看到這本書在書店架上,好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喜不自勝地捧回家。

我啃得很認真,一字一句都不放過。

David Lodge 

作者David Lodge是獲獎無數、著作等身的英國文學教授與小說家。《小說的五十堂課》是他1991-1992年間在週日獨立報的專欄連載集結而成。既名「五十堂課」,的確就分為五十個章節,每一章的開頭都節錄一段經典文學的篇章,再加以說明、闡釋。所以,看完這本書就等於學到五十種文學術語。有從文本結構切入者,有探討小說體裁者,也有細論修辭技巧者。包括《變身暢銷小說家》讀者應該熟知的「開頭」、「作者介入」、「演與說」等,身影皆在其中。

目錄如下:

1 開始(Beginning)
2 介入其中的作者(The Intrutive Author)
3 懸疑(suspense)
4 少年史卡茲(Teenage Skaz)
5 書信體小說(The Epistolary Novel)
6 觀點(Point of View)
7 神秘(Mystery)
8 名字(Names)
9 意識流(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10 內心獨白(Interior Monologue)
11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12 地方觀(The Sense of Place)
13 列表(Lists)
14 角色介紹(Introducing a character)
15 驚奇(Surprise)
16 時間移轉(Time-Shift)
17 文本中的讀者(The Reader in the Text)
18 天氣(Weather)
19 重複(Repetition)
20 精緻文體(Fancy Prose)
21 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
22 實驗小說(The Experimental Novel)
23 喜劇小說(The Comic Novel)
24 魔幻寫實(Magic Realism)
25 表面層次(Staying on the Surface)
26 表演與講述(Showing and Telling)
27 操縱不同聲腔(Telling in Different Voices)
28 昔日感(A Sense of the Past)
29 想像未來(Imaging the Future)
30 象徵主義(Symbolism)
31 寓言(Allegory)
32 靈悟(Epiphany)
33 巧合(Coincidence)
34 不可信賴的敘事者(The Unreliable Narrator)
35 異國風(The Exotic)
36 章節及其他(Chapters etc.)
37 電話(The Telephone)
38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39 諷刺(Irony)
40 動機(Motivation)
41 時間持續的長度(Duration)
42 暗示(Implication)
43 書名(The Title)
44 概念(Ideas)
45 非虛構小說(The Non-Fiction Novel)
46 後設小說(Metafiction)
47 怪異(The Uncanny)
48 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
49 困境(Aporia)
50 結束(Ending)

看到這麼多術語,先別被嚇到。因為David Lodge是正統文學體系出身,行文書卷氣十足,雖然不如《卜洛克的小說學堂》那麼淺顯幽默,但多少還是有考慮到易讀性,用字遣詞並不艱澀,平均一章的篇幅短短6頁而已,言簡意賅,並不難讀。(或者說,在你開始感覺到霧裡看花的時候,就進行到下一章了。)

此書在英美兩國的亞馬遜都得到四顆半星評價。好讀網是3.86顆星。我給四顆星,沒給滿分的原因是……還是文謅謅了點。但這不是譯者之罪。譯文本身是夠通暢了。

讀完之後,我的看法是:《小說的五十堂課》的價值並不是作為小說創作的指導。起碼如我當時那樣一位菜鳥作者,在讀完之後只覺腦中塞了更多術語,卻沒能在創作路上插翅而飛。但這是一本很棒的文學批評理論導讀。學院的精華濃縮在320頁中,讓非文學系出身的普羅大眾得以一窺堂奧,適合做為文學賞析、書評寫作的參考書,或者當作創作生涯上的護身符──看完之後,你就可以對那些瞧不起你學歷的人說:意識流我懂喔、作者介入我懂喔、象徵主義我也懂喔!

儘管懂得這些並不一定能帶你上暢銷榜。你也可以上暢銷榜而絲毫不懂這些術語。

就好比上大學不一定能保證你成為富翁,你也可以不上大學而成為富翁。

了解我的意思嗎?


Copyright © 2011 倪采青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倪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