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別相信任何人

非讀不可的懸疑傑作

如果說二○一一年有哪一本小說非讀不可,英國新銳小說家S. J. 華森的《別相信任何人》肯定榜上有名。

克莉絲汀某天醒來,發現自己睡在一張陌生的床上,旁邊躺著一位陌生的男人。她先是以為自己在飯店房間,接著以為是到有婦之夫家睡覺,搖搖昏倦的頭,她起身到浴室,赫然發覺鏡中的自己老了二十歲!昨日的她還是個滿腦子派對和男孩的妙齡女子,今天的她成了皮膚鬆弛的歐巴桑,手上戴著婚戒。陌生男人自稱是她的丈夫班恩,說她得了一種特殊的失憶症,只記得二十幾歲以前的事,之後每天醒來都會忘記昨日。男人簡短解釋完就要去上班了,臨出門前提醒克莉絲汀:今晚要出門慶祝結婚紀念日。

克莉絲汀獨自在家試圖理解這一切時,一位奈許醫師打電話來,告訴她今天是他們的約診日,他們已經瞞著班恩約診好幾個月了。她起初有些懷疑,不過日誌裡頭果然有記錄這個約會,她於是同意和奈許見面。奈許交給她一本日記,說這是她自己託他保管的,日記裡說明了一切。

為了了解自己的過去,她回家翻開日記。第一頁赫然寫著:別相信班恩。

演變至此,還只是故事的最初三十六頁。多麼引人疑竇啊!

失憶症是極富解謎發揮空間的題材,自然成為故事中重複搬演的情節,可以製成像《愛情失憶症》、《還記得我嗎》、《我的失憶女友》這類都會喜劇,也可以變成像《記憶拼圖》和《別相信任何人》這種懸疑驚悚劇。失憶題材的文案通常會讓人很想一窺究竟,評價倒是未必一致叫好。有些故事眼高手低,靈感發想高明,成品卻平庸乏味,不過,《別相信任何人》絕不是其中之一。這部作品的發想夠聰明,成品也夠有力,三百三十五頁的篇幅不算薄,竟從頭到尾吊住我的好奇心,加以敘事緊扣劇情、文字平易近人,閱讀速率推進得很快。娛樂性十足。

全書共分三部分。前面我所總結的大意是第一部;第二部在克莉絲汀翻開日記之後,小說就轉為日記體裁,逐日敘述她在最近一個月內所經歷的種種怪事,佔了全書六七成篇幅;第三部是克莉絲汀讀完日記後,面對下班回來的班恩,撥開最後一層謎團,因此全書是呈現「今日──昨日──今日」的鑲嵌式結構。層層挖掘,抽絲剝繭。雖說大部分的劇情中克莉絲汀獲得班恩和奈許照顧,並沒有實質的生命危機,不過,在某幾個爆點發生時,確實令人毛骨悚然。開閱後要放下書本,很困難。

看過電影《我的失憶女友》的朋友,應該會聯想到這兩部作品的失憶類型相仿,都是夢醒會忘記昨日之事。不過茱兒‧芭莉摩每天是被床尾播放的家庭影片喚醒,迅速觀賞完過去幾年的變化,丈夫和寶貝就在房外熱情迎接她;克莉絲汀每天醒來卻是無邊的疑惑和驚恐,封閉於居所,生活完全依賴丈夫來關照,讓她具備驚悚小說女主角的典型特質──弱勢、脆弱、讀者為之緊張。她的生理年齡雖然已屆四十七,心理年齡仍停留在二十多,在對奈許醫師產生愛慕之情後,她不得不意識到手臂鬆弛下垂的肌肉,霍然想起奈許的年齡適配的是二十年前的自己。讀到這裡,悵然之情豈能不油然而生?

班恩是乍看平常的謎樣人物。他是個學校主任,日復一日跟老婆解釋:妳失憶了、是一場車禍意外導致的、不,我們沒有小孩、不,妳不曾完成過出版小說的夢想、不,妳不曾跟好友聯絡了……面對老婆一次又一次的錐心失望,他的難受也許不遑多讓。克莉絲汀有這樣不離不棄的丈夫,照理說該羨煞旁人了,但為什麼她要在日記的第一頁提醒自己別相信班恩,並且在那五個大字下畫上重重的底線?疑雲像個大滾輪一樣,越滾越駭人。

做為一部處女作,《別相信任何人》的表現夠亮麗了。S. J. 華森是理工科出身,畢業後在醫院聽障部門工作。《別相信任何人》是他趁業餘時間寫下的作品,還是在寫作培訓班完成的哩!當然,作品轟動之後,英美作家要一飛沖天所不可或缺的「電影改編認證」也沒少,電影已由《神鬼戰士》名導籌拍當中,卡司應該會很強。

《別相信任何人》在英國亞馬遜獲得四顆半星,好讀網(Goodreads.com)獲3.81顆星,評價非凡。絕大多數的讀者都給了五顆星,給三顆星以下的少數讀者多半認為故事邏輯不可信,例如克莉絲汀為何失憶了二十年卻自動懂得用手機?手機為何從來不需充電?寫日記的速度怎麼那麼快?為何二十年來的治癒全在短短一個月完成?為何克莉絲汀憑幾張合照就相信一切而不會查驗證書證件?為何火災燒死的是行動自由的人,不是被綁住的人?諸如此類,但讀此書要深究到這些細節上,不免要犧牲閱讀樂趣了。

我倒是認為《別相信任何人》像是選秀節目中把A段歌詞唱成B段的優秀歌手,我們知道他有地方唱錯,但是評審拿起麥克風,劈頭就笑說:「我們很享受。誰管你忘詞?」


【作者倪采青/《双河彎》第44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別相信任何人 書評
    全站熱搜

    倪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