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影地帶


戰爭的殘酷,向來是小說家熱愛描寫的題材,在其中可同步演繹出人性最殘忍與最光輝的兩面。相信不少朋友已看過猶太集中營或南京大屠殺的小說,或起碼電視與電影。今天要介紹的這部作品,題材類似,視野卻新。 

不曉得各位有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波羅的海三小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是從1991年才出現在世界地圖上。前面的五十年,那個地域叫「蘇俄」。那段期間,這三國到哪裡去呢?歷史課本沒有教,我也從來沒想過,是讀了《灰影地帶》才曉得,原來他們是被俄國佔領、屠殺、勞改、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殲滅。 

《灰影地帶》作者露塔‧蘇佩提斯本身就是立陶宛受害者之女。已身在自由之邦(美國)的她,透過小說形式向世界發聲。為了寫作,她多次飛往立陶宛,訪談勞改營與集中營的倖存者、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和政府官員。儘管小說是虛構,書中事件大多是這些人的真實遭遇。 

故事主角是十五歲的莉娜,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十四日,被俄國祕密警察來到家中抓了。只隱約知道父親也許是反俄人士,但究竟是為什麼被蘇俄列入黑名單,原因並不明朗。 

莉娜和媽媽與弟弟,被送上一輛載運牲畜的火車,而父親已經失蹤。她們被關在沒有盥洗用具也沒有糧食的火車中,日復一日地被往東運送。大批人民在「運送」的過程中死亡,被扔出車廂丟棄,包括臍帶未斷的嬰兒。沿途中,男人被揍、女人受辱,要是惹祕密警察生氣,隨時會被一槍斃命。從車廂中幾位主要角色面對逆境的反應,就可以一窺人性的多元。

出發後的第四百四十天,莉娜被送往西伯利亞北岸勞改。大家想一想,中國東北的冬季就足以凍掉人的耳朵,何況是更往北千里的北極圈內。一場暴風雪來,倖存者就少一些。莉娜透過繪畫的力量,希望能和父親接軌,並把俄國暴行傳揚下去。故事描寫了她到西伯利亞之後的半個冬季,她終於明白了父親做了什麼讓她們全家要慘遭分離下放,便跳至一九九五年,她的畫作出土,從手稿中傳遞她後來的結局。

作家筆觸儘管寫實,仍保留親厚溫柔,拿捏的界線恰恰好。以十五歲少女當主角,起碼大部分劇情中都有母親和胞弟相依恃。即使是史實有載的大規模姦殺,小說中僅輕度帶到,也許是作家慈心,為讀者保留順暢呼吸的空間。 

全書儘管沈重,情節倒是緊湊,易讀性極高,不僅是成人適讀,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為小六或國中以上的課外讀物。如果你恰好為人父母或老師,《灰影地帶》可能是今年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然,這不是一本歡樂的書,大多時候是撕心的,但無疑也是一本飽含愛與希望的書。類似波羅的海版《安妮日記》,誠實、仁慈而有力量,但不流於濫情或仇恨。如同作家在後記所言:絕大多數的波羅的海人民心中沒有仇恨、怨懟或惡意。唯有原諒,才能超脫。 

讀小說可以長知識。我後來實際去查了一些歷史論文,了解到原來這些被送往北極圈勞改的難民,一直到十至十五年後,才回到了立陶宛(前提是要能捱過嚴寒及俄人毒掌,大多數人都沒成功)。他們返鄉後仍會受到當局嚴格的思想控制,不敢吐露一言,只好將這些回憶化為藝術,埋入土壤中,等待出土的那一天。 

究竟是一槍斃命比較慘,還是忍受十五年飢迫苦寒的勞動,返鄉之後發現財產都被俄國人佔領還持續被當成罪犯受到監控比較慘?掩卷之後,我不禁這樣想。書末一位從頭到尾都叫「禿頭男」的配角講了一段話,彷彿呼應了我的疑問:「活下來對我是個懲罰,一定是這樣沒錯。這個女人雙眼一閉,就撒手解脫了。我從第一天開始就祈禱死神降臨,卻一直活了下來。」 

無論如何,有生之年能不遭受戰爭的荼毒,真是莫大的祝福。
  

arrow
arrow

    倪采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